加国华人自媒体新闻采编

加国华人自媒体新闻采编

加国华人自媒体新闻采编

一览天下闻
加国华人 > 新闻采编 > 生活百态

“不要以为暴雨不会再来”,大部分人对洪灾抱侥幸心理

来源:谷雨实验室 (2023-08-04 06:52) 点击:84 小编ID:1506482455

台风“杜苏芮”给京津冀地区带来的暴雨和洪水还未消退,网络上随处可见这样的图片:洪水在城市蔓延,甚至即将淹没红绿灯。但在百年一遇的暴雨之前,我们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曝晒的6月。地球的夏天正变得愈发古怪,让我们回想一下去年这个时节:广东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热射病和高温成为多地的高频词,四川和重庆的高温干旱导致了持续多日的电力短缺,重庆的山火蔓延,再往前倒退一年,2021年7月20日,郑州连遭暴雨袭击。

我们不是孤例,全球范围内,从欧洲的高温,到澳大利亚和美国加州的山火,纽约的蒙尘,菲律宾的暴雨,使得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事实:极端的气候正在变得愈加频繁。

涿州暴雨,受灾群众乘坐船只转移©视觉中国

是时候从更长远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帮助我们的城市抵御未来可能出现的气候灾害?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主管刘岱宗先生推崇“韧性城市”的概念,他曾在世界资源研究所工作,也是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第三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他一直致力于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既然气候变化已成定势,如果一些灾难不可避免,我们需要让城市在灾难发生后恢复得更快,更有韧性——这是“韧性城市”的核心要义之一。

我们请刘岱宗先生介绍了一些优秀又巧妙的“韧性城市”案例,也向他请教,作为普通人,我们每个人能做什么。他警示我们,不要再抱侥幸心理,以为这一次的暴雨走了,就不会再来,“气候变化的趋势下,大家都在面临同样的风险......一定要有长远的、系统性的规划。”

我们要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谷雨:您能先介绍下什么是韧性城市吗?

刘岱宗:我们目前的城市建设,对气候变化的准备是不足的。这几年我们总呼吁建立“韧性城市”,韧性(Resilience)城市是指你没有办法阻止城市遭到各种各样的打击,但是你能快速地恢复,就跟弹簧一样。

韧性城市的范畴是非常大的,比如跟气候相关的,包括(如何从)高温、低温、干旱、洪水中(快速恢复),新冠也是,城市(居民)的健康被打击了,你要想办法快速恢复,还包括恐怖袭击,比如911之后如何快速恢复,再比如住房危机、社会不平等,等等。如何抵御极端气候是韧性城市里面非常重要的内容。(注:下文中“韧性城市”专指城市从极端气候中恢复的能力。)

谷雨:那在诸多极端气候里,放眼全球范围,海平面上升、风暴和降雨带来的洪水是其中威胁性最高的吗?

刘岱宗:洪水带来的灾难是可视性最强的。如果我们想打造可以从洪水中快速恢复的韧性城市,就应该分两块,一个是短期应对的、战术性的,水来土挡,交给应急减灾部门。还应该有长期的、战略性的,这个是我们缺乏的。这两年你会发现气候灾害越来越频繁,短期的投入越来越大,但你的下水系统、你的建筑、你的生活方式,是几乎没有改变的。

谷雨:但像一些大城市,它的下水系统已经建成那么多年了,对它改造也不现实吧?

刘岱宗:你可以看看荷兰,这个国家很大一部分国土面积是在海平面以下的,但洪水对它来说压力并不大。它靠的可不是一年又一年短期地应对洪水。

1953年,荷兰爆发了一次非常大的洪水,把国土很大面积给淹没了,之后它痛定思痛,进行整体的改造,用了四五十年,方方面面、全社会系统性的改造。它用了四十年建了马仕朗防洪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可移动防风暴大坝,它的大小是埃菲尔铁塔倒下那么大。不仅仅是改造河道,你可能觉得这就是水务的问题,对吧?

其实还包括城市的适应性改造。比如荷兰有好多的建筑物是可以漂浮的,它沿着河会修一些建筑,底下有根杆戳到河床底下,当洪水来的时候,你摇杆子那个房子就会慢慢给升起来,洪水走了,房子又可以回归原处。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漂浮房屋©视觉中国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提高城市的水储存能力,荷兰城市里的很多建筑都是可以帮你储水的。一个公园可能平时是篮球场,但被设计成雨水天气可以储存雨水,来防止周围的街道被淹没。再比如鹿特丹的“1平方公里可持续屋顶景观城市中心”行动,鼓励居民改造绿色屋顶,也可以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还能降低城市温度,增加生物多样性。

看看荷兰,你就知道“逢雨必涝”是可以打破的。

日本也是,很容易受到台风影响,但东京极少出现内涝的局面。你看《唐人街探案3》里那个巨大的地下宫殿,是1992年到2006年间,日本政府投资20亿建的排水系统,用来蓄水和排洪的。平时游客还可以花点钱去参观。它的核心是暴雨来的时候就往那里面储水,然后通过底下的排水隧道和筒仓再把水往城市外围排,整个系统每秒泄洪可以达到7000立方英尺,只需要不到3秒就可以排空一个标准游泳池里的水。

这些都是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日本埼玉县的世界上最大的下水道系统©视觉中国

谷雨:这里面有个特别好的解决方案,就是修建一些公园的同时,把它作为储水的地方。我看您朋友圈也分享了泰国建筑师Kotchakorn Voraakhom在曼谷设计城市公园的案例。

她认为“混凝土抗洪”的方法已经落伍了,她在曼谷设计的城市公园不仅是为了美观和娱乐,也是在帮城市处理水。她把整个公园设计成倾斜的,这样地心引力就会把雨水带到低的那一端储存起来。旱季的时候,平时收集起来的雨水可以浇灌公园一个月。她还设计了很多水上自行车让人们去蹬,蹬的同时又可以净化储存起来的水。她说,“当生活给了你洪水,你在水里玩得很开心”,真是很巧妙的设计。

刘岱宗:所以韧性城市是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的,不止是水利部门,它干不过来的。市政交通、建筑师都要参与进来。

其实科技公司也可以做许多事,谷歌就做了洪水的地图,叫Global Flood Mapping,通过一些大的数据分析来看哪里比较容易积水。比如洪水来了,救援队都没办法找路进去,大家也不知道水的深浅,只能空投物资,人出不来。如果有一个洪水的地图对救援是很有利的。

当然我觉得要设计很好的市场机制,到底谁来花钱?我举一个简单例子,纽约洪水脆弱性地图上线后,对房地产影响是非常大的,有的房子立刻就贬值。郑州暴雨后山上的房子也涨价。对个人资产有影响的话,很多人可能就愿意花钱。

郑州暴雨的十字路口©视觉中国

谷雨:如果一些上游城市提高了储水能力,下游城市的风险会降低?

刘岱宗:打造韧性城市是需要跨区域协同的,洪水来了它可不管行政区域(划分)。我们在一个长三角的沿海城市做韧性城市的项目,它要在自己行政边界内修一个很大的泄洪区,你说沿海城市土地价值多高,与其花这么多钱,不如把钱投资到上游,多修点坝,把河道整治一下,对吧?可能性价比更高,也更有效。

但是它没有这种跨境投资的机制,也没有回补的机制,所以就没办法。随着这两年洪水问题越来越多,我觉得需要政府想明白,大家同心协力,按照流域来做整体的治理,做整体的规划,这是很重要的。

其实大家都在面临同样的风险

谷雨:您刚才说洪水是我们面临的气候灾害中可视性最强的,其实这两年高温也很多发。

刘岱宗:欧洲的高温问题比较明显,每年死于高温的人远多于死于洪水的人,因为它会把很多高温引发的心脏病等都计入进去。

针对高温也有很多韧性城市的举措,比如法国有个凉岛规划,它要保证任何一个人步行7分钟,能找到一个降温的地方。有可能是公园,有可能是有顶棚的公交车站,或者是图书馆、喷泉。巴黎重修了很多喷泉,加了喷雾功能,就是帮助降温的。政府部门还专门做了一个APP,你可以快速在上面找到降温点。这也是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至少你别在公共场所热晕了。

2022年7月,法国巴黎气温突破40摄氏度,民众在喷泉池内解暑降温©视觉中国

纽约有一个叫清凉屋顶的项目,特别便宜,就是在最容易受热的社区安装反光屋顶或者在侧面涂反光涂层,它把太阳光就返回到天空里去,经评估,夏天建筑物内部的温度最高可以降低30%左右,节约10%-30%的空调开支。这都是一些很有趣味的解决方案。

城市河流的改造也很重要,芝加哥有个“野生一英里”项目,是把一个功能性的工业河流改造得具有生态性,从而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北京的亮马河也是如此,可以帮助沿岸降温。

谷雨:听起来是不同国家各有各的优点。

刘岱宗:反正就是大家互相学习,你总能够学到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国内在抵御洪水这块,长三角地区跟珠三角地区是做得还不错的,深圳、广州、宁波、上海、苏州,这些地区又有钱,又在下游靠海。

有一些很好的案例,比如浙江境内的瓯江下游航道建的防撞墩,就是桥的主墩前面还有一个墩子,用来阻挡上游漂下来的房子、船什么的,防止把桥墩给弄坏了。就是防撞墩可能没那么好看(笑)。上海松江的洞泾镇也修了保护桥墩的“护膝”,要好看一点,但是不如前一个经撞。

上海松江洞泾镇为9座大桥戴上“护膝”©洞泾镇分中心

我们的很多基础设施是缺乏对洪水的韧性的。尤其要提高出行交通体系的韧性,对抗洪水的冲击能力,淤泥、坡度、排水,都要考虑。铁路、机场以后的修建,都要考虑越来越多变的气候。

谷雨:而且北方城市也该提高警惕了。

刘岱宗:其实这些东西每到夏天就会有人来找我聊,郑州暴雨过后也是,我们也在公众号推了很多韧性城市的案例,然后一过了夏天,大家就忘了,老有下一个气候灾害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侥幸心理。等下个夏天来了,还是那些应急的措施,没有长期的战略。

现在气候变化的趋势下,其实大家都在面临同样的风险。

我们打造韧性城市的速度还跟得上气候恶化的速度吗?

谷雨:您一直以来提倡的绿色出行,其实是另外一个层面,是从根本上缓解气候问题的。

刘岱宗:对,气候它分两个,长期叫气候问题,短期叫气象问题,现在气象问题越来越频繁,肯定是因为根基变化了,也就是长期的气候发生变化了。根本之道还是解决气候问题,而交通是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仅次于能源系统。所以绿色出行是帮助我们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灾害的。

谷雨:除了韧性城市,这两年还总谈一个词语叫,“气候适应性社区”?

刘岱宗:气候,一方面是减缓,大家都知道,减排二氧化碳就能减缓升温。另外一个叫适应,我举个例子,如果把所有排碳的都转移到东南亚,转移到非洲,我们就碳中和了对吧?

碳排放©视觉中国

但是你会发现地球仍然会变暖,海平面仍然会上升。“气候减缓”是你做好自己的工作,“气候适应”是你做好自己工作的基础上,可能别人做的慢了或者不如你了,仍然提高了气候恶化的风险,你要做好适应,要做好防御。

欧洲好多城市很接近碳中和了,但是他们还是要投入很大资金来做适应,因为它知道自己做得再好没用,你还是要提升你城市适应气候变糟的能力。

谷雨:打造气候适应性社区,其实也就是韧性城市中抵抗气候变化的部分,这和节能减排,哪个更重要?

刘岱宗:“气候减缓”必须要做,而且它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的。我们是最大的排放国,所以我们必须要把气候减缓解决掉,而“气候适应”是我们决定不了的,我们归零了,人家使劲排,所以“气候适应”是防御性的。一个主动性一个被动性,你说哪个重要,我觉得都挺重要的。“气候减缓”是要国际一起努力的,“气候适应”是我们自己的事,没有别的国家来帮你做适应。

谷雨:我们普通人能做些什么呢?

刘岱宗:普通人能做好多呢,比如你衣服尽量减少购买,或者每件衣服尽量能穿的时间更长一点,然后你的出行是用绿色出行,尽量地使用可再生能源。

未来我们要鼓励大家使用可再生能源,比如说把各种电器的使用都放在风能或者光伏比较高峰的时候,比如说在风电比较充裕的时候,你用微波炉热东西,然后再保温就好了。

绿色出行©视觉中国

谷雨:我怎么知道什么时候风电能源比较丰富?

刘岱宗:所以欧洲就推出了一个智能电表,它走字是按照碳排放走,比如光伏多的时候,它就3毛钱,火电的时候,它可能就贵,5毛钱,它利用价格来引导你的消费行为。以后人工智能也可以介入,你电饭煲接上,给它设定碳费便宜的时候自动启动,帮你把饭做了。手表、汽车充电都是一样。

我们也可以主动拥抱不同的消费行为,所以未来我们需要各种碳标签,比如我买了一双鞋子,“碳标签”显示从制造到运输到我手上,一共耗了230克碳,买另一双鞋子是260克碳,那我就买230克的鞋子,对吧?

国外专门有那种带碳标签的超市。未来可能就像粮票一样,你去超市,我给你两公斤碳票,在这个范围内你买东西免费,超出了,你就额外付钱。

谷雨:我们打造韧性城市的速度还跟得上气候恶化的速度吗?

刘岱宗:《巴黎协定》达成共识,长期目标是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把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1.5度。现在大概已经升了1.2度-1.3度,很多科学家已经不太乐观,认为1.5度是保不住的。

但1.5度有个好处,就是你哪怕突破了,大家努力还是能把它拉回来。但两度或者三度就很难了,它就会继续升温下去。

我本来是不太乐观的,但自打2021年我们设立了“3060目标”,就是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还是抱有积极心态的。“3060目标”肯定将在我们生活方式转型上面起到引领作用,是一个很大的战略机遇。我们的新能源汽车现在就搞得不错,也差不多搞了十五六年了,所以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做事。

(文章来自加国华人自媒体平台,不代表加国华人网站观点。)
我要分享
本文二维码, 扫一扫即可分享
有奖读文章
给作者打赏
HRB打赏
我要打赏
您的HRB余额: 充值

打赏金额:


我要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