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国华人华人黄页

服务黄页一网打尽
× 免费$50+$400红包,立即点击领取! | REST 教育基金开户送$100
加国华人 > 华人黄页 > 中医诊所

炎黄医馆

最后查看:2024-04-24
基本信息:
【联系姓名】贾国澍
【电子邮件】发送邮件
【联系电话】416-829-6792
【其他电话】905-273-9998
【服务地区】密西沙加, ON
【所在位置】查看地图
【详细地址】密西沙加黄金广场 Unit 68号
详细内容:


炎黄医馆

贾国庶医生出生于医学世家,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贾国庶医生同时具有中,西医背景,可准确分析病因,利用中西医结合对因治疗,从而达到满意效果。

任卫华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硕士

30 年北京三甲医院中医全科经验

擅长治疗:

1,女性内分泌失调所致乳腺病, 月经病,黄褐斑,脱发等

2,皮肤病:湿疹,荨麻疹, 痤疮等

3,失眠,抑郁,焦虑

4,内科疑难杂症

5,过敏性鼻炎,咳喘等

http://haodf.health.sohu.com/doctor/DE4rO-XCoLUmH7tTQgjgKEL-rP.htm

http://www.baike.com/wiki/%E4%BB%BB%E5%8D%AB%E5%8D%8E

特邀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科主任

田佩茹 教授 主任医师

每周 二,六坐诊

田主任50余年临床经验,擅长心血管系统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律失常、心衰等。对中医的咳嗽、头痛(头风)、肝胆湿热、胃火上炎、肝气横逆犯胃有独特配方、效果佳。对疑难杂症的诊断及治疗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详细情况请参阅下列网站:

http://www.sctcml20.com/zyxy/pages/keshi/xbkintrol.asp

http://www.haodf.com/doctor/DE4r0BCkuHzdeioLxEI0-22oNxVxB.htm


每周四,日坐诊

本中医馆聘有多名国内名老中医每天应诊

服务项目:中医中药,针灸, 推拿,罐灸。

主治:1,各种痛症:头痛,颈椎病,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 髌骨软骨软化病(patella femoral syndrome上下楼梯困难),关节痛,跌打损伤。

以上疾病一次见效!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带状疱疹,帕金森病,失眠,眩晕,美尼尔病(耳水不平衡),等等。

肝胆疾病,胃病,泄泻,便秘,消化不良,胃酸过多等。

感冒,发烧,久咳不愈,小儿厌食,小儿盗汗,遗尿等。

前列腺炎,增生,肥大,性功能障碍。

痛经,带下,不孕症,月经不调,崩漏等。

肿瘤患者化,放疗后遗症:白细胞减少等症状。

牛皮癣,瘙痒,湿疹,暗疮,鹅掌疯, 鼻敏感等疾病。

各种疑难杂症


本诊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膨出,颈椎病一般6 次治疗50%好转,12次治疗80-100%好转。


推拿科

颈肩腰腿疼痛(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等)小儿推拿治疗感冒,发烧,咳嗽,夜啼,积食,便秘。

接受各公司福利保险,接受车祸保险

地址炎黄医馆 (密市黄金广场)

1177 Central Parkway W unit 68 L5C4P3

电话:416-829-6792

905-273-9998


www.acurehab.ca


营业时间:周二--周日, 早10点----晚 7点。


正道地药材

炎黄医馆专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使心肌供血不足而产生的心脏病变。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可引起较严重的后果。脂质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本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和程度的轻重,在临床上一般分为四种类型:1,隐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 心绞痛;3,心肌梗塞;4,心肌硬化。

本病可归入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发病与寒邪内侵,恣食肥甘,情至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机理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使心阳不振,血脉痹阻, 虚为气血阴阳亏虚,血脉失养。本病多见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

冠心病的类型不同而症状不同。早期隐性冠心病并无明显症状,仅见有心电图心肌缺血表现。 心绞痛典型发作的特点为阵发性的胸前区压榨或疼痛感,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胸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兴奋时,几分钟后缓解。当本病发展到心肌梗塞,心肌硬化的后期严重阶段,可发生难以缓解的心前区疼痛,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症状。

治则:

本病宜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常用穴位:内关,神门,心俞,膻中,厥阴俞,通里,足三里,膈俞,太溪,三阴交,太冲,气海等。

临床试验表明针刺神门等穴位可明显提高心肌琥珀酸脱氢酶(SDH),三磷酸腺苷酶(ATPase)的活性,改善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状态,促进能量的生成和利用,改善心肌组织结构。另外针刺特定穴位可使冠状动脉扩张,提高冠状动脉血流量,使硬化癍快缩小,从而迅速缓解心绞痛达到治愈本病的目的。

临床应用

**,女,62 岁,心绞痛反复发作5年余,每日2-3次不等,每次持续数分钟,轻度活动即可诱发,每次含服硝酸甘油2 片,同时伴头晕,心悸,气短。经笔者针灸治疗,每日一次留针20 分钟,10 次为1 疗程,3 个疗程后,心绞痛基本消失,不用含服硝酸甘油,做一般家务劳动亦未诱发。


皮肤瘙痒症 (pruritus)

本病系指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的一种疾病。可为泛发性和局限性两种,多见于老年人和多种慢性病患者,冬夏季易发,病因复杂。泛发性瘙痒常继发于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肝胆疾病,肠寄生虫与妇女纴娠后期等。通常与神经精神因素,皮肤干燥,汗腺萎缩,皮脂腺分泌, 及气候改变,衣物等方面有关。局限性瘙痒除与上诉因素有关外常与局部刺激有关。

中医学称之为“痒风”“风骚痒”,认为本病是由于风燥血热,风热侵袭,遏于肌表,不得疏泄,或血虚肝旺以致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所致。

风燥血热:青壮年多见,病程较短,睡前及被褥太暖时瘙痒,皮肤干燥,脱屑。

血虚肝旺:老年人多见,病程较长,情绪波动或气候变更易引发瘙痒。皮肤潮红,皲裂,可伴有头屑,便结。

瘙痒常发生于睡前,精神紧张或气候变化,饮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后诱发, 发作时难以遏止,可遍及全身。轻者可忍耐过去,重者猛烈搔抓直至出血。由于长期搔抓,皮肤遍布抓痕,出现血痂,色素沉着或苔藓样变

治则

养血祛风为主。风燥血热者,宜疏风和表,清热凉血,取阳明经穴为主,血虚肝旺者,宜去风润燥,养血平肝,取足太阴,厥阴经穴为主。

常用穴位:曲池,合谷,风门,血海,膈俞,足三里,风池,太溪,三阴交,肝俞,太冲

临床应用

**,男,66 岁,患皮肤瘙痒十余年,每有情绪波动即发作,多方治疗无效,经笔者取曲池,合谷,风门,血海,足三里,针刺6 次后治愈。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特发性帕金森病(PD)或震颤麻痹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Lewy body)形成为特征,临床表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

本病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约10%的患者有家族史。

2,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杀虫剂,除草剂或某些化学品等可能是本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3,年龄,本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前发病少见,提示老龄与发病有关。

目前普遍认为本病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多种因素可能参与其中。在遗传,环境,衰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病。

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含色素的神经元变性丢失, 黑质致密部DA 能神经元尤其显著,出现临床症状时此处的DA 能神经元丢失50%以上。多巴胺(DA和乙酰胆碱(ACh) 作为两种神经递质,功能相互拮抗,PD 患者由于黑质DA 能神经元变性丢失而造成乙酰胆碱 (ACh) 系统功能相对亢进,可导致肌张力增高,动作减少等运动系统症状,另外近年来发现大脑中DA 减少可能是导致智能障碍,行为情感异常,言语错乱等高级高级神经活动障碍的原因。DA减少程度与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一致,另外大脑中其他神经递质或神经肽如: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 ,物质P,脑啡肽(ENK),生长抑素(SS)等在也有变化。

临床表现:起病隐匿,缓慢进展。初发症状多为震颤,步行障碍,肌强制,和运动迟缓。症状常从一侧上肢开始,逐渐波及同侧下肢,对侧上肢及下肢,呈N字形进展,当然也有患者症状先从下肢开始。静止性震颤常为首发症状,手指呈搓丸样动作,静止时出现,紧张时加重,随意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震颤可逐渐扩展至身体其他部位,少数患者不出现震颤。

肌强直表现为铅管样强直与齿轮样强直,患者动作迟缓,表情呆板,形成“面具脸”,患者早期走路拖步,起步困难,迈步前身体前倾,呈小步态,随病情进展行走呈慌张步态,迈步后以小步前冲,不能立刻停步,晚期起立困难。由于口,咽和腭受累造成讲话缓慢,音量低,严重时吞咽困难。多汗,便秘,体位性低血压等症状亦常见。部分患者可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抑郁和幻视。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左旋多巴治疗是否有效,无特异性检查。

本病在中医学中称为风颤,认为是肝风窜犯四肢所致,凡肝肾不足,肝阳偏亢之人均可使阴阳失衡,肝风窜犯四肢,扰乱脉络,导致震颤。治疗以镇肝熄风,平补肝肾为主。

治疗:药物主要有抗胆碱药,金刚烷胺及左旋多巴。药物治疗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进展,需终生服药,但有些患者由于有其他疾病而不能服用某些药物,或不能耐受药物的副作用,或用药数年后出现药效波动而不能达到治疗效果。实验证明电针能有效防止帕金森病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所以本病宜中西医结合,以求标本兼治。

常用穴位:百会,风府,风池,印堂,合谷,太冲,太溪,三阴交及头针。

临床应用:杨** 2006 年诊断为Parkinson's Disease, 确诊后服用L-Dopa 1.0 Tid. 因副反应剧烈几周后减为0.5 Tid2008 年改服缓释L-Dopa 至今。患者自2006 年起即服用中药一年余,无效。2008-20093月又行针灸治疗一年余,无明显效果,20094-5月份后症状加重,不能独自进食,并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言语不清,不能独立行走,为求治疗,于20091120日特来我处。查:面色晦暗,双目模糊,表情淡漠,呆板(面具脸),言语不清,易激惹,四肢肌铅管样强直,运动迟缓,起立困难(需人搀扶),需二人搀扶行走。治疗:笔者根据病情采取独家针灸方法予以治疗,三次后,吞咽困难好转,表情呆板减轻,只需一人搀扶即可行走,13 次后患者面部出现笑容,言语较清晰,可与医生简单交流,饮水无呛咳,吞咽正常,震颤明显减轻,可独立行走10米左右。本病需终身治疗,即使症状消失,仍需每周一次巩固治疗,目前此患者仍在治疗中(每周1次),症状逐日减轻。


腰肌劳损 (low back pain)

腰肌劳损实为腰部肌及其附着点筋膜,甚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为腰痛常见病因。

本病的主要症状为弥散性腰痛,轻者仅感腰部不适或隐痛,变换姿势,稍加活动或休息则疼痛减轻,重者腰痛持续,时轻时重,可向臀部及股后部放射,并感腰部僵硬,活动受限,过劳,受凉等均可使症状加重。

现代医学认为躯干的稳定性主要依靠于脊柱,当脊柱结构失稳时,起辅助稳定作用的腰背肌将超负荷工作,以求躯干稳定。长期如此,肌肉即发生代偿性肥大,增生。此外,长期坐位,弯腰工作者,腰部肌肉持续呈紧张状态,小血管受压,发生无氧呼吸,代谢产物积聚,刺激局部而形成炎症。如一组肌肉发生慢性劳损,为维持正常功能,其他相关肌肉势必发生相适应的变化既对应补偿调节和系列补偿调节,上诉变化在临床上表现为一个部位的腰痛可随时间向上,下或对侧发展。

祖国医学将本病归入“痹证”范畴,认为本病因积劳成损,肾气虚弱,外感风寒,湿邪侵袭,以致经气不通,筋脉不和,故疼痛且活动受限。

本病应与臀筋膜综合症,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脊间韧带损伤及梨状肌综合症等鉴别。

治则:舒经通络,活血止痛

常用穴位:阿是穴,肾俞,气海俞,大肠俞,腰阳关,上髎,环跳,居髎,秩边,委中,阳陵泉,昆仑。

临床应用:

**,男,40 岁,3 年前因劳累引起左侧腰腿痛,每遇寒或阴天疼痛加重,3日前因劳动不慎引发左侧腰痛加重,为求根治,特来我处。查:腰部前屈明显受限,左侧腰部竖脊肌,腰方肌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经笔者选取上诉穴位治疗,隔日一次,第一次治疗后,疼痛减轻80%4次后,疼痛消失,为巩固疗效又行针刺10次,痊愈。

本病宜采用针灸推拿联合治疗,效果显著。此外患者应注意纠正不良姿势和加强锻炼。


腰椎间盘突出(disc herniation)

腰椎间盘突出症系病变腰椎间盘的纤维环因退变,或外伤使之破裂,从而引起髓核由裂口向后侧方突出,压迫临近神经根,导致腰腿部放射性疼痛及运动障碍,以L4-5 L5-S1较常见。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因风寒湿邪,跌仆劳损而至气血凝滞,筋脉不利,并与肾气不足,腰膝不坚有关,可归属为“痹证”,“腰痛”的范畴。

本病主要症状为腰痛及下肢神经放射痛,疼痛多从臀部开始,沿大腿后侧向蜾窝及足部放射,咳嗽,喷嚏,排便等一切能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活动均可使疼痛加剧,屈膝,屈髋卧床时疼痛减轻,步行,弯腰,伸膝,起坐时疼痛加剧,患者可出现下肢肌力减退和皮肤感觉异常。

治则:舒经活血,益肾健腰,宁心安神。

常用穴位:阿是穴,肾俞,大肠俞,气海俞,肝俞,脾俞,秩边,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三阴交,太冲等。

临床应用:

Tasneem**,女,38 岁,4 周前弯腰干活时突发左侧腰痛,电击样疼痛向左腿放射,腰部不能俯仰,行动困难,日渐加重,左小腿至脚背处出现麻冷,肢温较健侧低,睡眠障碍,情绪不稳。CT显示:腰椎间盘突出 查:脊柱侧弯,腰45 左侧椎旁压痛明显,且痛感沿左下肢外侧向下放射,左侧直腿抬高试验,SLUMP 试验阳性,左侧拇指背屈肌力减弱。为求治疗,特来我诊所,经笔者选曲上诉穴位加百会,印堂,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配合本医馆特有之神经运动疗法,一疗程后病情好转80%,再行5次巩固治疗痊愈。


白细胞减少症 (leucopenia)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周围血中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109/L。主要是指中性粒细胞缺少,临床主要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后者主要由:苯、抗肿瘤药物、放射性物质等直接毒害造血细胞,某些药物过敏引起白细胞减少,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或毒素抑制骨髓造血或大量破坏周围血液中的白细胞,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转移,营养缺乏及异体蛋白反应等引起。

根据白细胞减少症临床特点,此病属祖国医学“虚证”范畴,以气虚为主。病机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而致元气不足,出现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自汗等症状。

治则:健脾益气,取足阳明及足太阴经为主,针用补法。

常用穴位:足三里,三阴交,大椎,血海,脾俞,肾俞,膈俞,关元,气海,合谷,太溪。

临床应用

Heide **,女,53 岁,因小细胞肺癌在化疗中,白细胞计数过低,被迫停止治疗,来接受针灸治疗,取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合谷,大椎,脾俞,肾俞,膈俞等穴位,针刺补法,隔日一次,6 次后赴医院检查,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可继续进行化疗,为防止白细胞再度下降,仍继续进行针刺治疗,化疗期间及化疗结束后,白细胞计数无明显下降。

三叉神经痛 (trigeminal neuralgia)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发生阵发性灼烧样或电击样剧痛。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是指由于肿瘤压迫、炎症、血管畸形引起的三叉神经痛,疼痛常呈持续性,并可查出三叉神经邻近结构的病变体征。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找不到病因的三叉神经痛,现代理论认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有关。针灸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较理想疗效。

原发性者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常局限于一侧,以第二、三支最常受累)出现电击样、刀割样、撕裂样剧痛,突发突止。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2分钟。发作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逐渐加重。发作频繁者可影响进食和休息,常伴有面肌抽搐、流泪、流涎、面潮红、结膜充血等症状,疼痛发作常由说话、咀嚼、刷牙、洗脸等动作诱发,甚至风吹或响声也能引起发作。有些病人触摸鼻旁、口周、牙龈、眉弓等区域即可引起疼痛发作,这些敏感区域称为扳机点。疼痛成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缓解期间一切正常。继发性所引起的疼痛呈持续性,有面部皮肤感觉障碍,角膜,下颌反射消失,颧肌,嚼肌瘫痪,萎缩等。

祖国医学称本病为“面痛”,其发病机理为风邪外袭,经络气血阻碍不通,或肝,胃实热上冲,或阴虚阳亢,虚火上炎所致。恶风畏寒,鼻塞流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属外感风寒。烦躁易怒,口渴便秘,苔黄,舌质红,脉数属肝胃火升。体质虚弱,形体消瘦,颧红升火,脉细数无力属阴虚阳亢。

治则: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涉及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大脑)改变,所以封闭,神经阻滞,及手术等针对三叉神经的治疗方法效果均不确切,多数病人在半年至2年内复发。所以本病治宜疏导患部精气为主。并辅以祛风,泻火,滋阴,实证用泻法,阴虚阳亢者补泻兼施。

常用穴位:太阳,攒竹,四白,阳白,下关,夹承浆,合谷,外关,太冲,内庭,足三里,太溪,风池。

临床应用:

**,女,65 岁,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0 余年,经常发作,受凉或进冷热饮食均能触发,针刺能收近效,但1-2个月又复发,面部疼痛,夜不能寐,以致精神萎靡,形体消瘦,痛苦万状。专科医生建议手术治疗,因本人不愿手术,遂来我处寻求帮助。经笔者针刺三阴交,太冲,合谷,外关,四白,下关,夹承浆等穴位,并用电针诱导,每日一次,10 次后疼痛消失,再巩固治疗10 次。随访2年,未曾发作。


肩部软组织疾病 (shoulder problem)

肩部软组织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功能障碍,肩关节是全身所有关节中活动度最大的关节,其关节囊较松弛,肩部活动时大部分依靠其周围软组织的力量,因而这些软组织易发生摩擦和各种损伤。又由于这些结构本身的血供较差,故发生损伤后不易恢复,随着年龄的增长,退行性改变加剧,各类肩部软组织疾病更易发生。祖国医学将其归入“痹“范围,认为多由外伤,劳倦,风寒湿邪侵袭,机体气血不足,以致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用而发病。

辩证:

1)肩关节周围炎:本病又称“五十肩”,“冻结肩“。准确的定义应为“粘连性关节囊炎”,是指肩盂肱骨关节囊功能障碍,僵硬,炎性反应导致该关节囊挛缩,及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限制该关节活动并导致慢性疼痛。本病病因不清,可能与外伤或自身免疫系统有关。

本病的典型症状为疼痛,僵硬,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痛为持续性,常于夜间或受凉时加重,影响睡眠。某些特定活动可引起持续数分钟的突发性剧痛。本病根据症状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期:凝结期,通常持续2-9 个月,主要表现为疼痛,夜间加重,同时可有僵硬及关节活动受限。

二期:冻结期,通常持续4-12 个月,此期疼痛逐渐减轻,僵硬及活动受限加重,肩关节所有方向活动均受累,可有肌肉萎缩。

三期:解冻期,肩关节活动逐渐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此期通常持续5-24 个月。

2)岗上肌腱炎,岗上肌腱炎多见于中老年体力劳动者,岗上肌的功能是协助三角肌使上臂外展,由于该肌腱经常在肩峰和喙突韧带下滑动,所以轻微的外伤即可导致本病,本病肩关节主动外展受限并疼痛,但被动外展可无疼痛而正常,此可与肩周炎鉴别。

3)肩峰下滑囊炎,此病常与邻近组织的慢性炎症和退行性变同时存在,尤其是岗上肌腱炎。

4)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此病是指肱二头肌的腱鞘内发生粘连,致肌腱滑动产生障碍的一种病症,Yergason 征阳性可诊断本病。

治则:理筋通络,疏调气血

常用穴位:肩髃,臑俞,臂臑,肩前,肩贞,天宗,巨骨,肩井,合谷,阿是穴。

临床应用:

**,男,52岁,右肩部疼痛逐渐加重,活动受限半年,查:右上肢肩盂肱骨关节外展,内旋,外旋均明显受限,诊断为肩周炎,经笔者取上诉穴位针刺,隔日一次,并配合推拿治疗,10次后,肩肘关节功能恢复,疼痛完全消失。继续5 天以巩固治疗。

本病针灸推拿配合效果较好。


肘痛 (elbow pain)

肘部疼痛一般分为:肘外侧疼痛,肘内侧疼痛,肘后部疼痛,急性肘关节损伤,前臂疼痛。

这里主要讲一下肘外侧疼痛,即肱骨外上髁痛,本病病因主要有:

1,炎症,即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最常见的诱因为腕关节活动过度或持重,中老年人可因受凉诱发本病。

2,退行性变,此型最为多见,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桡侧腕段伸肌腱发生退行性改变,通常发生于肱骨外上髁下1-2 cm 处,

3,神经卡压,颈椎病,C6 C7 神经受压或其他病变,神经被肱三头肌及大圆肌卡压,桡神经深支受压。

另外还有肱桡关节本身的病变如滑囊炎等

症状:虽然病因不同,但症状大体相同,主要症状是肘关节外侧疼痛。起病缓慢,反复发作,无急性损伤史,劳累可诱发疼痛,如长时间用电脑、拎重物等是肱骨外上髁炎的常见诱因。疼痛为持续性钝痛或酸痛。疼痛可放射到前臂外侧。严重时握力下降,拧毛巾时疼痛尤甚。

祖国医学称本病为“肘痛”,“肘劳”。是由于肘腕长期劳作,风寒之邪集聚肘关节以致风寒敛缩脉道,经筋脉络不和所致。

治则:舒筋通络,如患部已发生粘连,需用推拿或外科手法治疗。

常用穴位:阿是穴,曲池,肘僇,手三里,合谷等。

另外本病病因不同,所用穴位不同,所以要做好鉴别诊断。

临床应用:

**,女,44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渐感右肘外侧疼痛,伸腕提物时疼痛加重,查:由桡骨小头及腕伸肌肌间沟压痛,手指抗阻力背伸时疼痛加重,初步诊断:肱骨外上髁痛,取阿是穴,曲池,肘髎,手三里,合谷等穴,针刺用泻法,治疗6次后,疼痛消失,右肘活动自如。


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周围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凡构成关节的各种组织结构都有病变,但最基本的病变发生在滑膜。滑膜炎持续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造成关节功能障碍。除关节病变外,本病的全身性表现还有发热、乏力、心包炎、皮下结节、胸膜炎、肾脏损害,眼部损害,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

本病起病缓慢,在出现关节症状以前,可有怠倦乏力,手足麻木,刺痛,低热等。开始可能1-2 个关节受累,以后发展为对称性多关节炎。 两手的小关节,尤其是近端指间关节最常受累。疾病的后期,关节僵硬(晨起明显)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关节附近的骨组织亦疏松,肌肉萎缩,僵硬,皮肤萎缩变薄,可有皮下结节,多出现在关节隆突部位,略有压痛,可长期存在。本病可迁延多年,可有多次缓解和复发交替。

本病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普遍认为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环境细胞病毒遗传性激素及神经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寒冷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创伤精神因素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但多数患者常无明显诱因。本病好发于20-45 岁,女性多于男性。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主要使用解热镇痛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

祖国医学将本病归入“痹证”范畴。有的称之谓“白虎厉节”。认为本病主要是人体营卫虚弱,风寒湿邪乘虚内袭,正气被阻,气血凝涩而致。针灸治疗有较好疗效。本并可分寒湿型:以关节疼痛为主,苔薄白腻,舌淡胖,脉细滑。湿热型:关节红肿热痛,苔厚黄腻,舌红,脉滑数。

治则:扶正祛邪,理气活血,标本兼治。

常用穴位:大椎,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脾俞,肾俞,委中,足三里,太溪。

上肢可取:肩髎,曲池,阳溪,阳池,阳谷,八邪。

下肢可取:腰阳关,阳陵泉,昆仑,解溪,八风。

另外,颈部可取夹脊,颞颌关节可取上关,下关。

临床应用:

Inna**,女,65 岁,1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中间关节疼痛,经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服用药物后症状减轻,近日自觉症状加重,特来寻求针灸治疗。查:双手僵硬畸形,偏向内侧,肤色正常,遇寒疼痛加重,手部各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活动均受限,舌淡苔薄白,脉弦紧。经笔者针刺上诉穴位,配合推拿治疗,15次后疼痛消失,20 次后各关节除肘关节外,活动自如。


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sis)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是本病发生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因,由于椎间盘退变而使椎间隙狭窄,关节囊,韧带松弛,脊柱活动时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椎体,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前后纵韧带,黄韧带及项韧带等变性,增生,钙化,最后发生脊髓,神经,血管受到刺激或压迫的症状。急慢性损伤可使原已退变的颈椎和椎间盘损害加重而诱发本病,另外,如果患者有颈椎先天性椎管狭窄,即使退行性变较轻,也可出现压迫症状而发病。

本病可分以下四种类型

1, 神经根型:此型发病率最高,是由于颈椎间盘侧后方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开始多为颈肩痛,短期内加重,并向上肢放射。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姿势不当时可发生闪电样锐痛。

2, 脊髓型:脊髓受压早期临床上以侧束,椎体束损害为主,此时颈痛不明显,而表现为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稳等症状,随病情加重可发生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3, 交感神经型:发病机理不清。可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头痛,头晕特别在头转动时加重,有时伴有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眼后部胀痛,心跳加速,心率不齐,心前区痛和血压升高,头颈及上肢出汗异常及耳鸣,听力下降,发音障碍等;交感神经抑制症状:头昏,眼花,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及胃肠胀气等。

4, 椎动脉型:椎动脉受到牵拉或椎动脉反射性痉挛引起,常有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猝倒及其他运动和感觉障碍及精神症状。头部活动时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临床上将两种或多种类型的症状同时出现的颈椎病称为复合型。

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痹证”范畴。肝肾亏虚,正气不足,筋骨失养为发病的内在因素,感受风,寒,湿,热为引起本病的外因,主要的病机为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治则:疏经通络,活血化瘀。

常用穴位:颈夹脊,风池,天柱,大椎,列缺,曲池,合谷,阿是穴。

临床应用:

**58岁,无明显诱因出现颈肩痛,伴有手指麻木1年余,诊断为颈椎病,曾尝试物理治疗,整脊,牵引,按摩,针灸等无明显效果。为解除痛苦,特来我处医治,经笔者针刺上诉穴位,3次后,疼痛及麻木减轻大半,12 次后,疼痛完全消失,停止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并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规定为超过1个月或在12个月中累计超过12周。本病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

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一般认为上胃肠道动力障碍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另外胃电活动异常,胃感觉过敏,精神因素和应激因素等与本病发病有密切关系。

本病属祖国医学中的“胃痞”,“胃脘痛”范畴,其病位在胃,与肝,胆,脾等脏腑有关,多因外感六淫,饮食所伤,情志所伤导致胃气不和,气机升降失职而发病。

本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常以某一个或某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可发生变化,起病缓慢,病程经年累月,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患者可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部分患者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伴或不伴有其他上腹部症状。上腹痛多无规律性,部分患者与进食有关,表现为饥饿痛,进食后缓解,或餐后0.5—3 小时之间持续腹痛。早饱,腹胀,嗳气亦为常见症状,可伴或不伴有腹痛。早饱是指有饥饿感但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导致摄入食物明显减少,上腹胀多发于餐后,或呈持续性

联系时记得说是在加国华人网站看到的!

我要分享
本文二维码, 扫一扫即可分享
我要留言
最新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
黄页搜索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