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国华人 > 新闻资讯 > 生活百态
千人养老独白:学着接受衰老,但渴望活出自己
来源:腾讯新闻万象工场 (10-29)
“养老”如今已成为当今社会很多人无法回避的话题。正处于养老阶段的老年人,有生活照料与精神陪伴的需求;身处 “夹心层” 的中年人,既要照顾家中老人,又焦虑着自身未来老去后的种种。在“养老”话题上,中老年人可谓有着各自切实的痛点,他们目前的生活状态如何,又需要哪些支持?
为深入了解这些问题,腾讯新闻联合腾讯SSV时光实验室,面向有养老需求的人群进行了线上问卷调研,共收到有效回答1247份。基于这次调研的分析,时值重阳节之际,我们重磅推出《不止“老有所养”——千人养老需求调研报告》。尽管调研不可避免的都会有局限性,但是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大量真实的心声,很有参考价值。它不仅是专属于老年人和中年人的现状与压力,也呈现出整个社会需要直面的挑战。

注:这当中有867人在填问卷的同时,主动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养老或为家人养老的经历与感悟并发给我们,合计1.5万字有余。
一. 60岁+银发族的真实世界——甘当家庭顶梁柱,渴望活出自己
1. 60岁+的“家庭超人”:近半数仍在承担照顾他人的责任
很多人或许都畅想过自己在60岁后可以含饴弄孙、安享清福的日子。但在现实中,这样的期待对不少人来说,可能与实际生活存在不小差距。
调研中我们发现,在60岁以上的受访者当中,46.2%在家中承担“照顾者”的角色:他们或与老伴相互扶持,或帮子女看护孙辈,甚至还要照顾着年逾八旬父母,堪称当之无愧的“家庭超人”。仅6.3%属于“被照顾者”的角色。

而当我们聚焦其中70岁以上的“中高龄银发族”,发现“自己照顾自己”的占比在走高——48.7%的70岁以上受访者需要“自力更生”。纯粹被他人照顾的仅占12.2%。

此外,在居住状态的问题调查中,数据显示:近五成的60岁+人士为夫妇同住,和子女同住的比例不到两成;有18.5%的60岁+人士处于独居状态,无人陪伴或照料;还有6.3%的人士,与他们同住的只有已八九十岁的父母,属于典型的“老人照顾老老人”。

注:本题可允许填答者多选,当老人存在多种居住状态时(如一半时间夫妇同住,一半时间和子女同住),可以双选或多选。
2. 银发族生活基础:健康与经济状况整体稳定
当被问及身体健康状况问题时,6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有61%的人表示自己“有小病症,但不太会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有19.1%的人表示自己“身体倍棒、没什么病痛”。整体来看,超八成60岁以上人士对自身健康状况评价积极,多数人能维持基本生活质量,仅少数人(2.6%)面临较严重的健康困扰。
当被问及主要经济来源问题时,78%的受访者表示,退休金/养老金是自己主要的收入来源。从健康自评与经济来源数据可看出,银发族的健康状况与经济基础整体保持稳定,为其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撑。


3.“一日三餐”是最大刚需,生活小事有时也是大难题
在养老服务需求方面,“民以食为天” 的老话得到充分印证,44.3%的60岁以上银发族将 “一日三餐制作或配送” 列为最迫切需求。专业医护咨询(38.5%)与个人 / 家庭清洁服务(37.7%)紧随其后,成为老人关注的核心服务方向。
除核心服务外,银发族对基础设施与日常服务的需求还体现在诸多生活细节中,并提出了具体诉求。如交通层面反映 “公交台阶太高,扶不稳”;饮食层面希望 “针对糖尿病等情况提供定制化送餐”;金融服务层面面临 “银行网点关闭,转车取钱不便” 的问题;居住层面则有 “老楼无电梯,爬楼困难” 的困扰,部分无房者更直接表达了 “没人肯租房,不知住哪儿” 的现实焦虑。

4. 医院里的“三小时与三分钟”:就医之痛,通在何处?
生病本就会削弱人的身体与心理状态,而复杂的就医流程、高昂的自费项目,更让不少银发族对看病心存顾虑。当被问及看病就医方面遇到哪些问题时,超半数(50.8%) 的银发族直言,报销范围外的治疗、药物、护理费用过高,让他们“有病不敢看”。此外,“就医体验差”的负面反馈尤为集中:流程繁琐、缺乏专人导诊、挂号难度大,已让老人们就医时身心俱疲;“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 的现象,更成为他们普遍吐槽的痛点。
此外,部分特定群体还面临个性化就医难题,例如异地医保报销难、社区医院开药不便、家住农村看病远、听力障碍者就医沟通难……这些看似小众的问题,却真实地困扰着特定群体。

5. 银发族社交现状:近四成依赖亲友,超两成面临社交空白
当被问及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方式,6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42.2%选择与家人面对面交流,38.1% 通过视频 / 语音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二者构成银发族社交的主要渠道。但同时,25.8% 的人表示 “平日没什么人可以交流”,反映出超两成人士存在社交空白的情况,这里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其中这部分银发族超过60%并非处于独居状态——明明有家人,但仍觉得孤独,是当代老年人面临的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


注:本题可允许填答者多选,当老人存在多种居住状态时(如一半时间夫妇同住,一半时间和子女同住),可以双选或多选。
而银发族们在与人交流时伴随的“敏感、无力感”也是常见的状态。在问及沟通状况的调研中,35.3% 的人会 “因为给别人添麻烦而难过”,33.9% 面临 “日常没人聊天” 的状况,二者成为银发族沟通中的主要困扰;此外,29.6% 的银发族 “想接触新鲜事物或群体却时常无法融入”,18.2% 感觉 “不被关注、不被需要”。整体来看,银发族在沟通中既存在怕添麻烦的心理负担,也面临无人陪伴、融入困难等现实困境,社交心理与实际沟通的多重需求亟待重视。

银发族的“树洞”独白:
“感觉自己的作用就是帮子女带小孩,吃睡都得管,劳心劳力。可我也想有自己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啊。”
——于女士,67岁,来自北京
“我的视力不太好,公共场所太多小字的说明,每次都要问别人,给人添麻烦有时别人也不耐烦,我也不愿意出去了。”
——齐女士,72岁,来自江苏南京
老伴已去世多年,现在我已快70,子女又不在身边,希望能参加可靠的老年相亲角,可以老来伴
——王女士,66岁,来自山东威海
6.银发族的“触网”烦恼:冲浪的快乐和陷阱
智能手机普及了,但“触网”对60岁以上人士来说,并不总是美好的体验。42.2%的受访者因 “网上内容不靠谱,不知如何获取真实有用信息” 而困扰,成为最突出的问题;其次,31.1%的老人因 “电子产品设置复杂,用不顺时会紧张或气馁”,30.1%人 “喜欢上网刷视频,常一看数小时无法自拔”。假内容太多、用不顺、沉迷问题、消费踩坑是银发族在“冲浪”时最常遇到的不愉快。而听力、视力、反应速度的下降,也是常见困扰。

7.“纠结”的银发族:不愿进养老院,但也不再认为“积蓄非得省下来留给孩子”,渴望“活出自己”
面对衰老和未来,银发族的心态复杂而微妙:近四成受访的60岁+人士会说“完全不会考虑进养老院”。“信不过”、“进去等于放弃尊严、自生自灭”是我们听到最多的回答。
但老人们的想法也在“与时俱进”:认为“帮子女带孩子是天经地义、积蓄要省下来留给孩子”的比例均已低于20%。看的出他们渴望努力“活出自己”。而在变老的过程中,如何“自信的老去”仍然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课题。

二. 40-59岁的中年人——前路艰难但不抱怨 未雨绸缪是关键
在参与调研的中年人中,47.1%正在照顾老人,48.7%虽未照顾老人但已在规划自身养老,两者合计占比超九成;仅 4.2% 的中年人既未照顾老人,也尚未关注养老。这表明绝大多数中年人已深度卷入养老事务,或在为自身养老未雨绸缪。

那已经在承担养老责任的中年人,他们在养老上有哪些具体的需求和挑战呢?我们也进行了深入分析:
1.正承担养老责任的中年人:努力成为“六边形战士”,但也要让父母觉得“被需要”
1)“钱袋子”+“心理韧性”,是中年护老者的两大支柱
作为“夹心层”的中年人,他们是家中脊梁,一头担着家中年迈的父母,一头也操心着自己的未来。在调研中,当被问及照顾好老人的必备条件时,受访的中年照顾者认为“努力赚钱,有足够资金储备”是照顾好老人的首要条件。他们的需求也与老人高度重合:专业的医护咨询、三餐和日常物资的配送、平价适老服务和设备是刚需。值得注意的是,近三成的中年人提到,需要强大的“心理建设”来应对老人的突发状况。
想要照顾好老人撑起一个家,得物质精神都强大,让很多中年人成长为“六边形战士”。

2)和父母的交流:努力跨越代际沟通的“墙”
与父母沟通,远非想象中那般其乐融融。最大的痛点在于:超半数受访的中年人发现,老人怕麻烦子女,身体不舒服也忍着不说,往往耽误病情。此外代沟、认知及生活习惯的差异也是集中困扰。仅有 6.1% 的人认为沟通顺畅无烦恼。
“爱在心口难开”,两代人之间那道无形的“墙”,需要更多的理解与技巧去打破。

3)中年人的精神赡养探索——努力让父母觉得“被需要”
越来越多的中年人意识到,父母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近七成的中年照顾者会“鼓励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感觉被需要”。让父母感受到价值,感受到与家庭和外界的连接,是子女能给予的最好精神慰藉。

4)“砥砺前行”的中年人:养老路上,艰难但不抱怨,默默但勇敢的承担
照顾老人的路充满不易,但坚韧的中年人勇于面对与承担:和老年人的立场相似,照顾老人的中年人,也有相当一部分“不考虑将家中老人送养老院”。而在这种照顾和陪伴中,往往带有些心情上的灰色,“我很想、但不太能做到给老人带来阳光和快乐”。
尽管压力当前,但大多数人对与家中老人的关系表示满意,也很少感觉付出不被认可。他们或许带着些无奈,但依然选择扛起责任,在养老路上默默前行。

那些暂无养老重担的中年人,也并未感到高枕无忧。参与调研的中年人里,近半虽然当前没有照顾老人的任务,但他们绝大多数都已在积极规划自己的养老。
2.当前虽无养老压力、但正筹备养老的中年人:观察各类养老模式,未雨绸缪是关键
在他们看来,疾病的前兆与预防、财产的保障与增值、附近养老院或康养中心动态 是最关注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中年人对未来自己进养老院持开放态度,近半的受访者在关注包括养老院、好友抱团养老在内的新兴模式。同时,老后照顾、是否有足够积蓄养老都是受访的中年人普遍担心的问题。“老之将至”的隐忧,促使他们早早开始为自己绸缪。

尾声
让每一位老人有尊严的老去、让每一位中年人不再因照顾老人和规划养老而焦虑彷徨,需要有更完善的社区支持、更便捷的医疗服务、更友好的科技适老、更普惠的养老选择。这份调研报告不只是一份“需求清单”,也是一份带着温度的行动指南。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协同发力,共同破解困局。毕竟,今天老人养老走过的路,终会是我们每个人明天将要踏上的路。
(文章来自网络媒体平台,不代表加国华人网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